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是要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能力的,作为教师都应该将教学反思提前备好,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跳水》教学反思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跳水》教学反思篇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词句,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了解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感受到: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再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
三、拓展交流,了解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拓展交流环节:
在拓展交流环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通过交流使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
在拓展交流环节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变通,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教学反思篇2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因为课文大量篇幅在讲孩、猴子、和水手的关系,最后出现船长。课文描写较少。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往往就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确体会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处理上,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因此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思考:文章里面共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把全文贯穿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第一个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带着孩子们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画出重点句:“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理解关键词“取乐“和”“放肆”后追问:“水手为什么拿猴子取乐?”,回读“这一天,风平浪静……”弄清天气好,水手们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乐,再有感情地读:“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最后总结问题:“猴子为什么拿孩子的帽子”。
在处理好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让孩子总结出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句,理解关键词。
2、联系前后文分析问题。
3、有感情地读一读。
4、总结问题。接下来在处理第二、三个问题:“水手为什么不救孩子?”“船长为什么拿枪逼着孩子跳水”上请孩子们分学习小组用处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汇报;老师适时地引导感情朗读。最后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以《跳水》为题?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跳水》教学反思篇3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积极愉悦的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主动地巩固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时,他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跳水》这一课,我创设了几个问题:这本是一件闹着玩的事,却让事情变得有危险,谁是最主要的原因。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样做?你是船长还会有其他方法救孩子吗?当时同学们兴趣很高,充分酝酿后抒己见,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船长,会立即叫水手们把海棉、棉被等放在甲板上,小孩摔下来不会硬碰硬,那生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有个学生说如果他是那个小孩,他就用猴子喜欢吃的东西逗它,猴子贪吃,自然会靠近他,然后趁机把帽子抢过来……,此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非常轻松。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不但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正直成意义构建的主体。如教学《跳水》一课,在“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中,描述猴子的动作、神情,一连用了多个动词,准确传神。教学中如果采用猴子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的问答式,这些精彩之笔就将因无法凸现而大大失色。教学时可以用表演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篇4
基于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我踏着自己足迹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智慧与激情碰撞。灵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身为教师,最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致高涨,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默契无比。而热情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出紧凑的教学环节,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及精练、引玉出世的问题。回到课堂,《跳水》一课的讲解深深留在了我的记中。使我至今难忘。它留给我的将不仅是情感的激荡,教学的启示,更激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回味了良久……
一、导入激趣,擦亮思考的眼睛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跳水》一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跳水的理解,学生基本围绕体育运动展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只要激趣成功,课文就是一栋盛满秘密的魔幻小屋,孩子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其中。
二、激情盎然,点燃情感的火种
语文,是一门传递情感的学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进行到故事的发展阶段,我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与我一同进入孩子与猴子紧张、愤怒的追逐中。课文中,父亲那段话最精彩,我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合适,然后用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惊险的情景中,我分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专注、投入,学生也用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回复我,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三、创设交流的平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孩子?学生思索了一会,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可以叫一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
还有的说:“这样不行,有危险的人不就变成两个了?“
“也有道理呀!”
还有一个平常只会起哄的孩子说:“可以把他们的棉被拿过来,充当气垫,叫孩子往下跳。”
一些孩子说:“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孩子听了,高兴极了,极富成就感。还有的说用床单接,有说递给孩子绳子……方法种种不一,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不禁莞尔。语文课堂多需要这样富有创意的发言,这是智慧与激情碰撞的火花。
正在这时,平常最爱提问题的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你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太卤莽?”说到船长儿子时,学生的看法就多了:
这个说:“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时,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
那个说:“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就是因为缺少点胸襟吗?如果他能正确的看待水手的玩笑和猴子的戏弄,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还有一个孩子抢着说:“在我看来,船长的儿子太意气用事了。为了一顶帽子,一句取笑,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果,却让事情一步步升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不多吗?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就非要给你一拳,这样就会把事情闹大。如果人人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小事不就化解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这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却没有停的意思,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我静观其变,充分享受这一刻带给我的幸福。语文讲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孩子的这些想法不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吗?只要老师抛出金砖,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无暇的美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拓展未知的领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他们一起畅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领嗅语言的馨香。
《跳水》教学反思篇5
本次活动总体进行的很顺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索也具有相当的好奇心,会主动的探索,去发现。
幼儿在实验观察环节里对于教师的演示充满的疑惑,并且教师提问环节里幼儿也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很多回答都不找边际,但我认为这样的提问环节让幼儿更好的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幼儿还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
本次教学活动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自我的好奇心开始去学会主动探索,从探索中获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这也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途径里寻找到了快乐,让以后更有积极性的去学习,从玩乐中学到知识,让幼儿能够更加快乐的学习。之后这种学习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托班幼儿年龄较小,所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短,部分幼儿容易去玩乐水,而不是观察实验。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也会做以改进,争取让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跳水》教学反思篇6
1、教学收获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3、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篇7
?跳水》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四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本课教学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7个环节。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在外校进行公开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我出示了议题:试着找出文中对孩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重点词句,并在ppt出示箭头引导孩子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等,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
如果这堂课满分是100分的话,我会给自己打70分,上完课,参考评课老师的意见思考之后,反思了一些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如果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孩子掌握的会更加扎实。
二、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三、忽略了引导孩子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篇8
[设计理念]
“语文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情物”。本课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小男孩危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进行情感交流(略)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语:昨晚老师看了一篇课文,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都无法安睡。你们能帮帮我吗?这问题是: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了船的桅杆的最顶端,而且又走到了最高横木的中间,这时他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请大家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想法子救救这个孩子吧!(老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
a、铺棉花b、用降落伞c、用吊机d、跳进大海
e、派直升飞机f、派人上去救他……
4、比较方法,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再次激趣
1、师语:很好,刚才大家都想了好多方法来救这个小男孩,可见大家很关心这位小男孩,很为小男孩的危险处境感到担心。你们真的很善良。我代表小男孩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2、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假设问题如下:
a、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爬到桅杆上去?
b、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我想知道这个小男孩被救以后他会说些什么?
……
四、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师语:解决了小男孩的问题,现在你们自己又来了问题,太好了,可见你们都是爱思考的人。有了问题想不想解决问题。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用笔将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特别喜爱的或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a、合作读课文(轮读)
b、交流读懂的地方
c、提出不懂的地方
d、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如:放肆、取笑、龇牙咧嘴等。特别要抓住“放肆”这个词,指导学生读,找出放肆的有关语句,读出开心、读出担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全方位谈体会
从小男孩跳水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反思]
一、前言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拿什么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心态,才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设计反思
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跳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积极倡导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从一个权威者的身份走向引领者的位置,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精神的家园中浸染。把课堂的真实面目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每堂课我们都应该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本文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随笔
学习语文,教师要关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目标:一个“情”字。俗语说:“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悲伤、或忧愁、或崇高、或渺小、或积极、或消极……我们作为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知识,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在如此丰富的目标中,教师要努力地把握教材、占据教材的制高点。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学科看语文、学语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乱而感到无助,不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而感到困惑。关键还是一点:心态!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常问问自己,我们对教学这片天空热爱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学的活水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一篇文章给我们,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教案书等。我们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设计,去努力地钻研教材。“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感悟、对话教学的方式。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这些对话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能力的高低,引导水平的高低,点拨技巧的好坏。教师要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跳水》教学反思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