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理的教案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年级下册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约客》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为筠州推官。诗工五律,细微精炼,有《赵诗秀集》二卷。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开头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便点出了时间、地点。时间是六七月份,地点在江南一带,正是江南多于季节。蛙声阵阵,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乡下,四周安静,这里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美: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热闹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在下文中要表现的“寂静〝。练读这两句。
后两句点出了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几分焦急的等着,没事干,“闲敲棋子”,静静的看着闪闪的灯光,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的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下更显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敲”,一个“落”,呼应的那么巧,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练读这两句。
(3)悟诗情。
师: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尤觉有余音绕梁之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背诵
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年级下册教案篇3
课题:小挂饰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根据学习任务收集、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
2、将收集、加工后的什物串起来,制作1-2件挂饰。
教学重、难点:
1、找到与众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挂饰。
2、用与众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挂饰。
教具学具:纸、纽扣、线等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一)欣赏交流
(1)看看,我今天的.穿戴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戴了项链)
同学们也戴了项链、手链,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挂饰
(2)我还有几件要展示给大家:
(二)分析材料: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小挂饰呢?
2、发展阶段:看看我做的与众不同的小挂饰(出示挂饰范作)
(一)分析范作造型:
(二)分析制作步骤:剪--穿--系
(三)启发想象,鼓励创作:看看你准备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材料?打算做一件什么样的小挂饰呢?
(四)作业要求:用线串联纸、纽扣等其他物品,做一件小挂饰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
五、课后拓展:钥匙坠、手机饰品……这些小物件也可以称为小挂饰,你也试着做一件吧?
六、收拾与整理
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 “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 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结果怎样?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b&b&b&b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锐利 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 矛戳盾 会怎么样
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1)在图上找一找,有没有像刚才男生和女生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交流。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提问:“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相”可知什么?
各自解答。交流。
把上题改成:马路一边有25个广告牌,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年级下册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