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课程的整体结构,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进度,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所写的教案才是有实践意义的,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月光曲》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月光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传”,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美。
4.学习作者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贝多芬的善良和爱心。
?教学重点】
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等8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仔细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谁谱写的什么曲子吗?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坚持指挥、创作。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奏鸣曲32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16部等众多作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盲目 纯熟 一缕 注意读准“盲、纯、缕”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传(chuán zhuàn)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
②读一读:传(chuán)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zhuàn) 。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纯熟 安静,宁静。
恬静 非常熟练。
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谱、纯、键、缕、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
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
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
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5自然段
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写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
三、品读释疑
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中,盲姑娘非常惊讶: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
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
“一阵风……格外清幽。”
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
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
7.配乐感悟: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
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
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齐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l、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一)学一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
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琴声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1.从“相近”、“相关” 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指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二)举一例: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一个星期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忠厚诚实的老人形象。
(三)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示例: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六、课堂小结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穷兄妹俩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他们这么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觉得遇到了知音,激动万分,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課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課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課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課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課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課文。
2、背诵課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案篇3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
教具:《月光曲》磁带
教法:阅读欣赏法
学情: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 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 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 事物 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 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 juan ,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 恬——刮 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月光曲》教案篇4
一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扩充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4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二 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有关语句。)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并及时表扬)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课文,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寻原因。关系
(2)创造性的阅读。(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1研读"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2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1"多纯熟","感情多深"等。2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4)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再现课文情景)
4扩展阅读,进一步贝多芬。
(1)屏幕阅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之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赞扬的话。
(3)有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1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
2贝多芬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是一个不向侵略者屈服的人。
3贝多芬先生,您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要采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您。
(4)延伸专题
a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学生自选阅读。
b提示课外选材途径(书籍,网络)探究阅读。
c书面。总结反馈。(定期两周完成研究专题—我所认识的贝多芬。题目自拟,如:我对贝多芬的认识,《月光曲》的诞生,贝多芬的成长之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等。)
《月光曲》教案篇5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格外、仿佛”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播放录音《月光曲》。这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你在曲子里听到了什么?你听出贝多芬的心声了吗?
2、简要介绍贝多芬及其《月光曲》。那么,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
(读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节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做上记号。
3、交流,把课文分成两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这一自然段,把两句话的意思合成一句话说: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2、四人小组合作读第2~10自然段,在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处理第一次弹琴,使学生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初步认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
1、过渡:
贝多芬两次为兄妹俩弹琴,请打开书,快速找到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一次弹曲的情况。
2、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第一首曲子?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讨论。
(提示学法:抓住事情发展变化,体会人的思想感情。)
4、指名回答问题。
5、练习:
⑴哥哥妹妹对话。
(体会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使贝多芬感动。)
⑵盲姑娘听曲后的话。
(激动,懂音乐使贝多芬激动,找到了知音。)
《月光曲》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
传说:贝多芬 盲姑娘
散步 想听
弹奏 入神 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 陶醉
记录
《月光曲》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动地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地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地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地,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地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地旋律吗?
生:乐曲地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地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地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地表情和动作地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地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地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月光曲》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