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是课堂管理的保障,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案的制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朱自清春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朱自清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多角度表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读为主,通读、选读、品读、析读、诵读贯穿课堂,分不同阶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在特定环境下感受到的父爱,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父亲的背影一点都不美,不够潇洒
为什么不捕捉生活中父亲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写?会有很多素材啊,为什么要选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亲颓唐、忧伤、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但大家想想如果是个健壮灵活的父亲,健步如飞、干脆利落,还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爱的深刻性吗?作者写的是真实的再现,那个背影已经深深地长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启示:单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支撑,否则会华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为什么用背影做标题?
视角新颖独特
是文章的线索。
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留给儿子最深的印象,体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二、买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
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
②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从文中画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五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语言朴实,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是伟大的父爱!
三、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了吗?表现在哪里?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
四次流泪。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惜别,感激、同情父亲不容易。哀伤、悲愁的眼泪。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
写此文时作者28岁,在清华教书,已为人父。8年前和父亲车站分别的一幕展现在眼前,思念在脑海瞬间打开。
四、看到父爱子,子爱父。但子爱父是有过程的。
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告别了少年轻狂的岁月之后才意识到的。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父慈子孝”。对父爱是经过背影的发酵后才理解的。琐事消磨,那封信勾起回忆。不能忘怀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学业事业、孩子多烦事多、代沟啊等。都不能消磨对父亲的爱以及他对父亲的理解,最不能忘怀的就在这里。
五、我们该怎么做?关爱父母。
上课了。老教授让同学们做一项问卷调查,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可因一场车祸,她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教室里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再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请同学们关爱父母。
六、小结。
朱自清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一)反复朗读文章,品味文章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
情,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新、美、力”。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揣摩作者是
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
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
二、能力目标:(一)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二)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一、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
三、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一、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揣摩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春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3)合作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4)提问法
【授课类型】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重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较好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授课类型:讲授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导入语
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因为她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她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春天的样子,或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或柳絮纷飞细雨朦胧,但是无论如何她总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描写春天的诗歌,像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或是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都曾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接受作者朱自清给我们的那种春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大量的散文创作,和学术研究;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于哪年8月在北平逝世,享年50岁。
2、作品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预习检查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面的词语: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 àng) 应和(h)
笼(lǒng) 着一层薄(bó) 烟 黄晕(yùn) 蓑(suō) 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朗读课文
1、 师生同读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读后明确行文线索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文章既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部分: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在这里,作者很明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春具象化,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而来。更加生动形象。两句叠词的使用,表现了作者对春到来的急切愿望
二、绘春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部分
1、请大家思考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并思考:
(1)在第二段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答:作者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讲的是春草。
(2)春草有什么特征呢?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呢?
答:“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软绵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作者对春草的那种喜爱之情。
(3)这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能不能改成“长”,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能。“钻”字更好,用“钻”字,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一句中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4)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
答: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
4、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答:主要写的是春花。
(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春花的呢?
答:从颜色和香味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些甜味”。
(3)这一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比喻,“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答: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5)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写的是春风。
(2)这一段中春风有什么特点?
答:像母亲的手,温暖,轻柔。
请同学们想象,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像什么?
(发散思维,自有联想)
(3)写春风通过那几种感官来写的?
答: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6、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1)第六段写的是什么?
答: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春雨。
(2)这里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密,细“像牛毛一层薄烟”
(3)在这一段中,“可别恼”、“树叶儿”“小草儿”这些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7、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并思考:
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或是去上班,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三、颂春
1、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六)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第一部分(1) 盼春: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 赞春:比喻→“新”、“美”、“力”
三、课外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课文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在这阳光明媚、新芽萌发的春天里,你想到些什么?请根据课前在郊外所观察到的写一段话。
朱自清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理清课文写景的层次。
二、导入
(放几张春天景物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春》,领略大好春光。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2、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起来 散sà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a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嘹liáo亮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3、听录音朗读,体会感情。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用喜爱、欢欣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5、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
四、研究课文:
1、第一部分——盼春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
②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写它的脚步,把春天拟人化, 让人倍感亲切。
五、练习巩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
摇曳( ) 宛转( ) 傍晚( )抚摸( ) 嘹亮(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 xīn rá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 鸟儿将cháo ( )安在fán huā nan ya()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ng yǐn bà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 )着,戴着lì( )。他们的房屋,xī xī shū shū ( )的,在雨里jìng m( )着。
3、填空。
⑴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六、课堂拓展: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德育渗透:欣赏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1、背诵课文;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之意
二、新课学习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第二部分:绘春
(1)齐读第2段,思考:
①春天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了一句话对春回大地做了概括,学生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②总写春回大地后,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点拨:“山”、“水”、“太阳”,运用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表现了作者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③盼望在文中一连出现两次,可否删掉一个?
不能,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人们盼春的心情急切。(盼春之切)
④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3、朗读“春草图”,思考:
(1)质疑: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
点拨:嫩、绿、多、软
(2)质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点拨:“钻”“偷偷地”用得好,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体现了人们在不经意间才发现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赋予小草感情的意识,使小草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3)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小草”前,作者却将其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春草嫩绿的特点。(突出了是春天的作用使小草充满了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4)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人的活动?
点拨:既写春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欢乐,又从侧面烘托春草的嫩绿可爱。
小结:作者眼中的春草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一句诗句来形容: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4、朗读“春花图”,思考:
(1)质疑: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
归纳:
①“你不让我,??赶趟儿。”写花朵多;(花态)
②“红的像火,??像雪。”写花色艳;
③“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④“闭了眼,??梨儿”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⑤“花下??飞来飞去”写蜂闹蝶舞,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密,香味浓郁;
⑥“野花遍地是”写野花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野花多,而且色彩亮丽;
(2)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归纳: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生动写出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学”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花色艳(不仅使色彩更鲜明,也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③“散在??眨的”运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色彩亮丽(不仅写出野花的繁多,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野花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和春风吹拂下轻
轻摆动的可爱情态。)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飞”好不好?
明确:不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喧闹的热闹景象,从侧面体现春花的繁茂、鲜艳、甜香)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所以,作者用“闹、飞”衬托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4) 作者写“春花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树上繁花-树中昆虫-树下野花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
小结:春花图犹如朱熹笔下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2分)
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5、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3分)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四:课堂拓展:课后研讨与练习??
五、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构思巧妙
六、作业:参照“春花图”,选取某个季节里的一个景物进行生动描绘。
朱自清春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挑选几篇同学改写的《春之古韵》散文。同学们,在你们将古诗改成散文的过程中,都加上了自己观察春天的特征,也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情感。今天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看看他笔下的《春》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初步感受,进入文本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跟随视频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欢快、欣喜)
三、提升感受,概括特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
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
(1)春草图
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c)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
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
④“钻”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朱自清春教案篇5
教材分析:《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的语言极富个性,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
设计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对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和巧妙整合,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欣赏。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花红柳绿,万象更新,春天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描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大好的春天描写下来的。
二、读题生疑,读文解疑。
1、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赶兴趣的问题。如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春天的美景描绘下来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自己解决问题。
3、按课文后提纲理清课文层次:盼春、绘春、迎春、赞春 。
三、教师设疑,学习“盼春”。
1、指名朗读“盼春”。
2、教师设疑: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发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采用了重叠的句式:“盼望着,盼望着”
(2)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的脚步近了”
(3)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运用了丰富的词语:“欣欣然,朗润”
(5)这样写的好处: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春天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把春天写活了。
3、指导朗读
四、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1、教师设疑:
①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②按学习“盼春”的方法分组学习“绘春”,体会语言描写特点
2、讨论交流。
春草:(1)重点指导“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是来写什么的?(写人)这一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人?(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花:(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
(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5)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
(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4)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自主学习,感悟“迎春”
1、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教师设疑: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3、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音乐结尾,深化情感
1、教师领读“赞春”。
2、品读赏析: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学生体会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好处。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4、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5、播放音乐《春之声》,结束全文。
朱自清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二、听配乐朗读
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三、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四、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10自然段)
五、小结
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六、作业
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朱自清春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