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事迹材料6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的优秀品质,事迹材料以情感真挚的叙述,让人物的品质和行为感染每一个读者引发共鸣,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孝老事迹材料6篇,供大家参考。

孝老事迹材料6篇

孝老事迹材料篇1

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副科长,是个让人一见过目不忘的、个头高条、美丽漂亮的中年女性。多年来,她在出色的完成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用真情悉心孝敬公婆,为老人排忧解难,为年迈的父母撑起一片睛朗的天;用真心教育着聪明可爱的儿子,是儿子的第一任好“老师”,在儿子的成长中托起一片风帆;用真爱全心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为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工作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展现了一个东方女性的善良和贤惠。

公婆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1985年,邹春凤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

邹春凤丈夫是家中的长子,因此在赡养老人问题上,邹春凤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事不计较,大事做表率”。只要老人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出现。

为了让公婆安度晚年,,她为公婆在市内买下楼房。为了给公婆一个舒适的环境,她每周到公婆家里打扫房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为了让公婆增加营养,她就隔三差五变换着花样给老人做菜;为了排除公婆寂寞的心情,她经常利用周未陪老人外出散心;每年春秋和过年过节,给两位老人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乐开了花,总是乐呵呵的,在老战友面前也扬眉吐气了。公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媳妇,是我们前生修来的福分。”

6月5日婆婆外出突发过敏,当帮忙人问她家在哪时,她脱口而出的不是儿女的联系方式,而是儿媳邹春凤的联系方式。

有一次,婆婆生病,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去照顾婆婆。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最长躺的三个月。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春凤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

如今,公婆都已经80高龄,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身体健康、精神舒畅,走起路来根本不象80岁的老人,邻居说他们有福气,婆婆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而她却说:“爸妈,作为小辈,我们孝敬你们是应该的,为什么非要让别人知道呢?”

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爸爸不在家的日子,爷爷病了,儿子一晚上不离爷爷左右,把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一个人在乌鲁木齐打拼,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她经常教育儿子,要自己努力认认真真做事,要礼貌特人,尊重领导、同事等。通过她的悉心教导和鼓励,儿子能正确地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为自己理想事业努力勤奋的工作着。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丈夫从事工作,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为丈夫工作性质的原因,经常出差,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公婆病了,儿子病了,自己颈椎疼的抬不起了......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在外出差的丈夫。

人常说“患难见真情”,20xx年7月丈夫不幸遇到火灾,造成全身十几处骨折,几处烧伤。因伤情严重,有时候脾气不太好,她总是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着。前期丈夫不能下地,她守在丈夫床前,精心照料,端屎端尿……没有一句怨言。出院后,丈夫不明原因全身痛痒,她跑遍了五师、州市大小医院,请大夫到家给丈夫看病,找多少药方,抓了多少中药煎熬喝了但效果不好,没有办法的她就一晚上无数次给丈夫用手搔痒。丈夫病情稍有好转,她就鼓励丈夫多活动,避免长期卧床肌肉萎缩,一日三餐丈夫想吃什么,她就赶紧做什么,为怕丈夫寂寞,她买来许多丈夫爱看的书,让他在床上看,打消病痛的折魔。

同事说:“她待我们情同姐妹”

她说能在一起共事是缘分,她把同事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无论谁有困难她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几年前,单位一位同事下午下班后突患急病,因其丈夫一时赶不回来,她就把同事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交给丈夫看管,自己在医院照看病人,直到病人家属赶来接管病人,她才回家。

孝老事迹材料篇2

李凤芝是宏伟区长征街道东方路社区一位普通的居民,今年62岁,她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十年如一日,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在公婆眼里是好媳妇,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儿女眼中是好母亲,在街坊邻居眼里是模范典型。她用她的爱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她的事迹在东方路广为传颂。

儿女的好母亲。李凤芝年轻时候,自己是农村户口,在城里打工维持生计。与丈夫成家之后,她一面做临时工,一面照顾家里。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几乎包揽了家里的所有活计。孩子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把饭菜做好,然后送孩子们上学,再去上班。李凤芝在单位干的是力工,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但她从来不叫苦,不喊累,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离不开她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天气预报她是必听的,一是掌握天气情况,二是根据预报张罗着一家人该穿什么衣服,保障身体的冷暖。她每天的饭菜都能做得适中可口,孩子和丈夫都不愿意在外边吃饭,下班和放学都赶回家来吃她做的饭菜。那个年代,家里很穷,靠丈夫微薄的工资和自己临时工挣来的钱养家糊口,每周改善的伙食也是有限的,她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丈夫和孩子吃,她吃大家剩下的饭菜。她每天管理孩子的生活,还负责督促孩子的学习。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都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而且成绩优秀。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孩子都已长大并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能手,这是让李凤芝最欣慰的事儿了。

丈夫的好妻子。李凤芝的丈夫常怀庆原是辽化金兴化工厂的一名工人,早在20xx年,常怀庆因突患脑溢血造成半身瘫痪,刚开始,常怀庆还能够在妻子的搀扶下下床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来越重,一年后最终卧床不起,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料。从此,她开始了对丈夫长达10年的护理,10年来,她对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真情书写人间真爱。

每天她为丈夫做可口的饭菜,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去买回家,变着花样去做,从不厌烦。为防止瘫痪的丈夫肌肉萎缩,她每天坚持为他按摩二个多小时,为了让丈夫不得褥疮,李凤芝经常为他擦洗身体,每3天为他洗一次澡,每天定时为其翻身,变换卧床的姿势和方位,直到常怀庆点头舒服为止。在天气好的时候总能看到她推着丈夫到院子里晒太阳,扶着他做运动。在精神上,她一有时间就陪丈夫聊天安慰他。常怀庆是党员,经常爱看书看报,她主动到社区找来报刊杂志给他读,到七一、两会等重大节日期间,她都帮助丈夫了解国家大事,听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常怀庆不会说话,但是他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他多次在人前落泪。得到这样一位好妻子,他心里充满了感激。

多年来,夫妻俩形成了动作和眼神的暗号,常怀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李凤芝就能明白他的的需求。比如,吃饭是拿筷子、喝水是拿矿泉水瓶、睡觉是拿枕头等动作,夫妻俩配合得非常的默契,也解决了常怀庆不能言语的困难。最让李凤芝头疼的是丈夫经常住院,每每这时是李凤芝最着急的时候,因为人手少,加上自家住的老楼,楼道狭窄,担架不方便进入,她就背着丈夫上下楼,再加上随身携带的物品,每次她都要来回跑几趟,累得气喘吁吁;在医院里忙于照顾病人,让她昼夜不能寐,每次下来,她都瘦下一大圈。街坊邻里都替她担心身体,她自己却总是说:“只要老常没事,我就心安了。”

看见李凤芝这么辛苦,东方路社区党委及时出现,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社区党委经常走访常怀庆,在节日里为他带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在平常的日子里,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帮助李凤芝打扫室内外卫生,帮助代买日用品和代办生活琐事,这样省去了李凤芝大部分时间来照顾丈夫,在常怀庆危难时,社区配备专职志愿者队伍,随时准备帮助他们一家,这让李凤芝非常感动,她总是跟常怀庆说:“还是党好,党和政府经常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让我们心里温暖啊!”虽然常怀庆不能说话,但是他的眼神和表情都告诉人们,他是深深地爱着党的,每当党有重大节日和重大会议时,他都不忘去观看和收听,这也是他心里的一份牵挂。

兄妹的好嫂子。李凤芝是婆婆家的中坚力量,是兄弟姐妹们心目中公认的好嫂子。公婆去世得早,她主动担负起挑起家庭大梁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小姑子和小叔子。因为他们双方的兄弟姐妹都生活在农村,家里都非常困难,李凤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自己家也不富裕的情况下,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来帮助弟弟妹妹。在公婆去世后,她视自己的小姑子和小叔子为亲姊妹一样,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精神上鼓励他们,关心他们的冷暖安危,直到弟妹长大成人。如今,辛苦经营的家换来了姊妹们的真情,弟、妹将李凤芝这位嫂子当成母亲一样看待,尊敬她,爱戴她。知道嫂子照顾卧病在床的哥哥生活的不容易,他们经常给嫂子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让嫂子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她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欣慰。

邻里的好帮手。她不但对自己的丈夫、孩子、兄弟姐妹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把自己的余热都献给了街坊邻里。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她把邻里视为自己的姊妹。一次,邻居张凤兰不在家,家里晾晒在楼下的衣服和被子忘记收上来,这时大雨就要来临,李凤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安顿好丈夫,以最快的速度,跑下楼将被子及时抱到屋里,免遭大雨淋湿。当邻居急忙赶回来,看到自己的被子干爽地放在李凤芝家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因为她常年在家照顾丈夫,邻居的大事小情她能帮的就主动上前帮忙,从来不把自己当成花甲之年的老人,谁家有需要,只要她能伸上手,她就主动去帮忙,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她为邻居看门护院,帮助邻居的小夫妻照看放学回家的孩子,帮助年迈的老人梳头、剪指甲等,她这样发挥自己的余热,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动着楼里的居民,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大家在闲暇时也都伸出手来帮助李凤芝一家,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李凤芝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为邻里树立了典范。她用自己的诚心和爱心感动着社区的每一个人,也为自己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孝老事迹材料篇3

纪艺娴,女,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六(2)班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担任班干部,现在是班长、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学校广播站编辑兼播音员、校园督导队总指挥她勤俭朴素,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文明守纪,工作负责,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她热爱学校,热心自己的班级,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她文静可爱,兴趣较广泛,勤学好问,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以为集体尽职,为伙伴服务为宗旨的她,父母都是教师,接受了长辈善良淳厚、乐于奉献的熏陶,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她天性至真至纯,追求尽善尽美,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真实、集中的展现新时代小学生应该具有的美德,似一朵清新的荷花悄然绽放,受到老师,同学以及认识她的人的喜爱。

作为一班之长,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她能模范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一方面,她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总是积极认真地完成,与班委一起努力协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悉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学习辅导、纪律、卫生保洁等各项班级事务,尽职尽责的她,经常因为检查纪律、卫生等情况而忙得不可开交,早出晚归,但任劳任怨的她,从无一句怨言。

身为少先队大队长,她大胆、沉着,思维敏捷,敢想、敢说、敢做,有开拓精神;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召集、主持队委会会议,参与制订大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指导中、小队工作,组织少先队活动,上传下达及加强横向联系工作,活跃少先队生活。校园督导,使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讲文明、讲礼貌,穿戴整洁,讲究卫生,不讲粗话,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认真做好值日记录,有计划的安排督导岗,并抓好本组督导员的出勤及值班表现,是学校名符其实的小卫士。

她虽然运动能力不是很强,但爱好运动,始终坚持锻炼,在运动中得到了磨练,也带动了班级其他人的参与。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她五岁开始学习电子琴,如今已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的七级证书,多次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汇报演出。课余时间,她还参加书法班的学习,练得一手好字,几次参加书法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班级黑板报设计稿的`撰写、设计、书写,总少不了她的身影,每次学校的板报评比也总名次不低。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尽职尽责的工作,坦荡无私的奉献,为她换来无数的荣誉,中心校数学竞赛二等奖、作文竞赛一、二等奖、校园歌手赛二等奖优秀少先队员,龙海市综合素质竞赛二、三等奖、读写天地杯读写能力竞赛二等奖(农村组)、优秀少先队员

小小的年纪心理始终装着真、善、美。勤奋努力是她永恒的目标,奉献爱心是她不懈的追求,她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她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骄傲。

孝老事迹材料篇4

说起蔡云德,道东社区泰园巷的居民都知道,这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蔡云德今年69岁了,自1963年结婚以来,蔡云德一直和婆婆吴德珍住在一起,四十多年中,她尽心尽力照顾自己的婆婆。婆婆如今已经98岁了,身体经常生病,当婆婆病了时,蔡云德一刻不离地在婆婆身边伺候;婆婆闹情绪,不管是谁的错,蔡云德总是耐着性子,变着花样逗婆婆开心。

每天早晨,蔡云德总是先给婆婆做好婆婆喜欢吃的早点,等婆婆吃好了再给丈夫和孩子们做早饭。逢年过节对蔡云德来说是最忙活的日子了,婆婆家的亲人都会到家里来过节,房子顿时显得异常拥挤,蔡云德总是屋里屋外、任劳任怨地忙活,没有丝毫怨言,用她自己的话说:“人多人气旺,这是咱家的福气!”

婆婆身体好的时候,整天笑哈哈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女儿”,这是我的福气。

多年来,婆婆由于年龄原因,行动不便,需要人一刻不离的进行照顾。蔡云德退休了,更加用爱心、耐心、细心的照顾老人,伺候着老人的起居生活。老人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时,老人总在夸着蔡云德。在蔡云德的精心照顾下,现在老人身体还算可以,能够拄着拐棍行走,蔡云德无怨无悔的细心照顾着老人的起居生活。每天和老人坐在一起唠家常,陪着老人看电视。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蔡云德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老人见人总是在念叨:“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我家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青海玉树地震捐款活动中,这位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通过看电视,要儿媳蔡云德到社区来为她捐款一百元,向青海地震灾区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老人的爱心感动着社区的每一个人。

四十多年来,蔡云德始终如一的悉心照顾着年迈的婆婆,以实际行动感动着家人,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从心里对她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敬佩。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当代女性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她的事迹,也影响着道东社区的广大居民,大家以她为榜样,在社区形成了尊老爱老、构建和谐家庭的好风气。道东社区居委会组织广大居民学习了蔡云德同志先进事迹,并号召广大居民向她学习,树立榜样。通过活动开展,在社区掀起了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高潮,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高尚美德。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某某某,,镇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特殊家庭状况下,用一双辛勤的手和她那颗善良的心,支撑了一个常人难以维持的家庭,赡养了本不该由她赡养的一个个老人,受到了民众的好评。

现年48岁的,小巧玲珑,性格刚强,心直口快。自进了婆家门就与婆婆一起承担起这个特殊家庭的特殊家务。她家当时的家庭状况是:公公重病在身,常年卧床不起;一个70多

岁的远房奶奶,行走不便;一个双目失明的远房的光棍大伯哥;还有一个70多岁的姑母,自姑夫死后也一直在这个家中。这些老人,由于年老多病,性格怪异,她对每个老人都象照应自己的老人一样。平时除了忙地里的活,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老人身上,哪个老人身体不好,哪个老人心里不痛快,她都细心的去照顾,还时常将瞎子大伯领出来晒晒太阳,为奶奶和姑母洗脸、梳头更是常事,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硬是让她安排的井井有条。老人们整天赞不绝口,逢人便夸:我们娶了个好媳妇。特别是几个老人重病时,她更是日夜守护、照顾地无微不至,直至老人临终。大伯哥重病时,大小便不能自理,她硬是用纸垫网手一把把的从被里向外抓,大伯哥实在觉得难为情,就用手势阻止,但她却说:“这怕什么,人有病了,就不必去讲究这么多,你没有更近的亲人,我就算你的亲人了,这事我不干叫谁去干”,大伯哥有感动的哭了,在场的人也都哭了。诸如此类,太多太多……平常家务不平常,结婚至今30年,照应老人30载,用她的辛勤、善良、孝心送走一个个老人,换来了一声声赞扬。

现在的,仍然照应着80多岁的姑姑和时常回家近80岁的三叔三婶(台胞),她的脸上还是那样时常带着微笑,做着平常的家务。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30年的漫长岁月中,硬是无怨无悔地实践着她的贤孝美德,成为一方楷模。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在武山县桦林乡孙堡村,有一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十年如一日照顾着全家老小的衣食起居,无怨无悔,家庭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她叫高富珍,今年32岁,一名普通的孙堡村村民,用自己勤劳双手描绘了一幅孝老爱亲的动人画卷。

孝敬父母

她照顾老人多年,毫无怨言,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所有重担,总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现在的老人年事已高,由于长期的操劳身体落下了多种的疾病,在老人的屋子里,老人的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干干净净,邻里看见了无不夸赞,连老人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高富珍每天有空时就会陪在老人身边,和老人拉家常、谈琐事,让老人摆脱孤单和寂寞。

她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尽管她为了生活,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她对老人的关心照料从不掉以轻心,除了做好适合老人的可口饭菜和滋补食品外,还经常为婆婆梳洗。每当外出前她都会再三叮嘱家人好好照顾婆婆。婆婆有病了,她和儿女们一道送婆婆上医院就诊,每次送婆婆上医院,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婆婆是她的母亲。

关爱子女

高富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但她自小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辛勤劳动的精神。她一个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和辛苦劳作的丈夫的衣食起居,还要时刻照看好尚且年幼的两个小孩,没有一刻能够闲着。为了给两个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好性格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爱,身心健康地成长,她不管有多苦、有多累,从来不争嘴吵架,每次带给孩子的都是笑逐颜开,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高富珍让全家人统一教育思想,不娇纵、溺爱孩子,既教孩子学知识,又教他学做人,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宁静的家庭育人环境,让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为了让孩子从小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高富珍夫妻俩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机会让他孝敬长辈;发现他对人有不敬的行为及时教育、引导,使他学会辨明是非,改正缺点。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高富珍总会认真教孩子扫地、擦家俱等家务事,尽量给机会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夫妻和睦

尽管高富珍夫妇生活并不是非常富裕,但他们夫妻相互关爱、相互支持,一起承载起生活的重压。他们一直以来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对丈夫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

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我们不爱听,但婆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她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一家人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家庭和谐

在高富珍家中,老人、夫妻、孩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处处洋溢出幸福和美满。高富珍是一位勇担家庭责任的楷模,夫妻和睦、家庭和谐是该家庭的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关系十分亲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和睦家庭。

作为儿媳,他尊敬老人,关心老人,孝顺老人,在忙碌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坚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好儿媳;作为妻子,他关爱丈夫,与丈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作为目前,她以身作则,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群众颂扬

作为媳妇,她克尽孝道,对老人嘘寒问暖,还经常陪伴老人谈心,做他们精神上的支柱;作为母亲,她慈爱但不溺爱,在照顾好儿子的同时,还担负起教育孩子成材的重任;作为妻子,她是“贤内助”的最佳代言人,为了减轻丈夫的工作压力,她一力承担起家庭的所有事务,把家中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让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响工作。在众多的亲戚朋友关系中,她做到以诚相待,对双方父母,都孝敬

有加,对兄妹的子女,她们均视如己出。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她始终铭记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她关心老人,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帮助困难户、贫困户和残疾人。她不仅孝敬家中的老人,对乡亲更是和蔼可亲,关怀备至,她能够善待乡邻,帮助他们排扰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好评。

孝老事迹材料篇5

xxxx是xxxx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这位xxxx年出生的大学生与别的学生有所不同:在租住的棚户房里长大,14岁时,母亲离开贫困的家;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时,父亲又因脑梗彻底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种种不幸,xxxx一边打工给爸爸治病,一边努力圆自己的大学梦??

坚强的雨中蔷薇

x日傍晚,在xxxx师范学院内,三三两两的学生们行走在美丽的校园里。xxxx,步履匆匆,她要赶回离校不远的家中,为病瘫在床的父亲做饭,喂饭吃药。自己然后简单“扒拉”一口饭,就得赶到做家教的孩子家中。晚上十点多钟才能回来,安顿爸爸睡觉后,还要温习大学的课程,大约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三年来,xxxx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她就像雨中的蔷薇,顽强地生长着。

为了接受记者的采访,xxxx临时串了家教课的时间。

去年,xxxx和爸爸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住进爱民区诗苑新城小区一室一厅的廉租房里。爸爸住的卧室里,一张双人床占据了屋子的大部分,加上两个旧衣柜,屋里十分狭窄。桌上放了五六种张爸爸吃的药,xxxx则住在房厅里。

xxxx的爸爸盖着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脸色黯然,不时表情痛苦地说,自己的腿疼。这时,xxxx赶紧给爸爸按摩。

因为结束供暖,屋子里有些阴冷。xxxx看着窗台上养的花,笑呵呵地说,这已经非常好了。

所有的苦难都是成长

在上大学之前,xxxx和爸爸租住在“偏厦子”里,冬天四处漏风,夏天闷热难耐。这也是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家里总断粮,四处借钱。因为没有借到学费,还晚上了一年学。曾经的记忆即使这样艰苦,xxxx还是说“那时有爸爸妈妈,还是个温暖的家。”

为了生存,父母四处打零工,没有时间接送xxxx上学。每当下雨天,学校门口挤满了送伞的家长,这让xxxx很羡慕。“我没有伞,所以我必须比别人跑得快。”

14岁时,xxxx的妈妈因不堪贫困,离开了家。妈妈走后,爸爸外出打工。从此,xxxx不仅要学会洗衣做饭生火,还要照顾80多岁的奶奶。

xxxx说,不知为什么,生活总像在考验自己。xxxx1年6月,xxxx结束高考,走出考场却得到爸爸突发疾病住院的'消息。

xxxx的高考成绩高出分数线40多分,原本能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可是为了照顾病中的爸爸,在填报高考志愿时,xxxx唯一的志愿是xxxx师范学院。

拿到大学入取通知书,面对十分窘迫的家庭条件,xxxx一直犹豫报不报到。当她硬着头皮到学校的时候,令xxxx没想到的是,学校为她办理了“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她如愿地迈进了大学。“ 那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成为大学生的xxxx不想再四处借钱维持生活了,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爸爸的医药费、生活费和自己学费。为了能赚钱,xxxx最多时做了3份家教,连着上四五个小时的课。有时累得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在大学三年,xxxx没有休过寒暑假。

学会微笑命运就不会差

记者在对xxxx采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灿烂微笑。

xxxx说,这些年来,学校的老师,教职工还有社会各界一直没有间断地给予这个家的帮助。xxxx师范学院知道xxxx不离不弃照顾爸爸、苦苦求学的事情之后,从普通教职员工到学校领导都伸出援助之手。xxxx成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梁中贤的帮扶对象,梁书记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资助,而且逢年过节还去家里探望xxxx的爸爸。

学院职工曹军每个月从微薄工资中拿出一百元钱,资助xxxx。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给xxxx爸爸送药、送钱。xxxx在日记本里记录着不少好心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她说,现在没有能力回报好心人,等有能力了,一定要加倍回报他们。

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艰辛,xxxx都坚强面对。xxxx年她被评为xxxx1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今年又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明年xxxx就要毕业了,她很想当一名教师。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爸爸,有爸爸在,才有家。”

孝老事迹材料篇6

1998年,在我与妻子结婚后的第一个年头,女儿还没有学会走路。岳父刚刚五十出头,不幸身患脑溢血住进了医院,我每天白天要上班,晚上下了班就赶到医院陪护,还要四处借钱凑医药费,那时的收入不多,要给他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然后就到处借钱。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心急如焚。但同时又提醒自己要坚强面对,及时筹集医药费给岳父治病。向亲戚朋友借,向学校同事借,甚至向学校借过钱,十多个日日夜夜后岳父终于走了,一家人痛不欲生,家里的重担压在了我的身上,但我和妻子能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生活中也都表现得乐观向上。

对于母亲我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在我上高中的第一个星期,父亲因为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是母亲一手扶扯我上完了高中,又上完了四年大学。我深感母恩,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因此我要把对父母的爱加倍的给母亲,不管怎样忙怎样没有时间,也要挤出时间去看看母亲。每周起码两次,每次去帮母亲做做饭,做掉些家务,嘘寒问暖,看看母亲需要些什么。父母永远都是奉献,没有半点索取,他们只知道无穷无尽的付出,没有盘算子女的回报。只求做子女的能常回家看看,看着母亲的满头的银发,时时让我想起好好孝敬父母吧!好好孝敬父母吧,不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方知悔恨不已。

而今,我在父与子的身份对比中,真真切切的读懂了父爱与母爱,我用对待女儿的感情去默默享受父母对我的那份真情。我总想倾其所有给予女儿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总是千方百计的为她设计美好的前程,总有“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是我父母当时对我们的心情,只不过由于年少无知,我没有懂得父母的那份心意。反思后,我也会我们的博爱抚育女儿健康成长。我想无论多少年以后,“养儿才知父母恩”这句有着中国传统孝道美德的名言一定会周而复始。

孝老事迹材料6篇相关文章:

先进事迹事迹材料最新6篇

材料员的事迹材料推荐6篇

抗疫先进事迹事迹材料6篇

材料狗的事迹材料通用6篇

先进材料员事迹材料参考6篇

先进材料员事迹材料推荐6篇

材料员的事迹材料精选6篇

防控事迹材料6篇

乡镇事迹材料6篇

技术队事迹材料6篇

孝老事迹材料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