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影片积极思想的理解和感受,观后感的写作能够激发我们对影片中各个角色的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思维,下面是优文档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看《长征》观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长征》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电影《长征》,那一幕感人的瞬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看着那红军走过的泥泞的草地,好象化成了战士不倒的身躯。在这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曾经从这里走过的足迹,沉淀成了一件永久的爱,使他们越过生死,坚定前进,为了祖国的人民,为了家中老母,我深知,这和平,来之不易。
看着银幕上战士们不屈不饶身影,望着他们用生命保卫起的美丽国土,看着一个一个前仆后继的战士,我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这是敌人无论用什么高精尖的武器都打不倒的,一瞬间,我感动了,我为中国而骄傲。
都说战场上无生死,但是,如果你看到为死去战友默哀的战士,就会知道,当你看到望着死去的兄弟的尸体怒吼的战士,就会明白,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兄弟姐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感人的一瞬间吧!
一定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一起共创明天,不要再给侵略者一个可乘之机。
看《长征》观后感篇2
今天学院集中观看了长征系列电影《勇士》,讲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杀敌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部分。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士们在两天之内长途跋涉了两百四十里山路。连夜的兼程,战士们穿着草鞋都磨破了脚。一路上,中央军前后夹击,山路崎岖泥泞,等战士们历经艰险到达了泸定县,有的终于疲惫地倒下了,倒在了泸定桥的西岸,永远地与之为伴。敌军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扒在索链上交替匍匐前进。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我们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电影真的很震撼,战士牺牲的片段让我们看得抹眼泪。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勇杀敌,才有我们的现在。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怀。
原来我一直不懂“民族”的概念。曾私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长在一起的一群人罢了,各种过活,各取所需。但原来,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在千万的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下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电影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要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看《长征》观后感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伟人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全诗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时间里,爬雪山、过草地,辗转十四省,行程两万五千里,突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大胜利,谱写了人类近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先辈们积累下的宝贵财富!
信念不移
如果由我们去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会不会因为路途的遥远、地势的险峻、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而放弃呢?答案是不敢确定的。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正是这个伟大的信念激励红军战士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勇往直前
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嘉宾贺陵生讲述了他的父亲贺炳炎将军的故事。我听完了之后,不禁肃然起敬。贺炳炎将军是一个坚强、勇敢、坚强的人。再一次战斗中,贺炳炎将军被敌人的子弹打碎了右臂,他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锯去右臂,全程他都保持着清醒。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摔了一跤都疼得死去活来,更何况是比摔跤的疼痛强烈一百倍的锯臂之痛呢!正因为有了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我们的红军战士才战胜了重重困难,赢得了革命战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百折不挠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红军长征中加入了“移动的通讯学校”,在一年只有一只铅笔、没有纸张、没有教具、只能在地上用树枝画线路图的困难下,他没有放弃,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为了学习英语,他在战士们的后背上背着写有英语单词的小木板,边走边学英语。最后他和通信班的伙伴们在草地中心毕业,从此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通信事业。他就是现今已有104岁高龄的老红军秦华礼!
坚持不懈
成功并非一挥而成。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挫折,只要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这些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所磨砺出来的 “长征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培养优秀品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看《长征》观后感篇4
在星期六的下午,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全小七年级的学生去文化宫,观看名教《我的长征》这部电影 ,看完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王瑞的老人,回忆长征时的故事。
在长征的时候,王瑞一家:王瑞的爸爸、姐姐、姐夫都参加了长征。在一次躲避国党的轰炸过程中,王瑞的父亲被炸,牺牲了。后来在苗族村寨时,王瑞的姐姐也牺牲了。然后讲的,就是飞夺泸定桥了,在前往泸定桥的过程中,王瑞的连长为了救王瑞,与巨石一起跌入河中。最后,到达了泸定桥,王瑞的姐夫成为第一批进攻泸定桥的人,当时,泸定桥只有铁链,没有一块木版。在进攻捉弄感,子弹不断的与铁链摩擦出火星,最终,王瑞的姐夫身中数弹,坠入湍急的江水中,牺牲了。
看完电影后,我有了许多的感想。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中,连几根普通的蜡烛都要好好的包好,人们穿的鞋,是草鞋,而且还那么的破旧,这两件事情,让我更加觉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那么的来之不易。还有一个,就是王瑞曾多次问部队是去哪,后来在夺取泸定桥之后自己说:我们要去的,就是胜利的地方,听了这句话,让我想到,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坚持不懈,最终也是会胜利的。
看《长征》观后感篇5
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当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电视纪录片的力作。它完美地体现了历史纪录片的两个结合,即讲事实与讲政治的辩证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并举。它既展示了长征是历史的丰碑,又揭示了长征是伟大的精神,激励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以长征的精神为永远长征的源动力,胜利的走过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军事斗争史上说,长征的本身就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的第四集——《战史奇观》,主题旨在揭示长征中的作战奇观。
首先是集中描述和揭示党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战役行动。要知道,这是决定中央和中央红军命运的一搏,胜利了则“病树前头万木春”,失败了则“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是,这是3万无后方、流动中的红军,与拥有国家战争资源支持的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对抗。本集《战史奇观》抓住了这个极不对称的较量,揭示战争指导者毛泽东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划性相一致,以敌变我变的巧妙应对,夺取了胜利。从而,体现了孙子兵法上所谓的用兵如神,回答了毛泽东因何把这次战役,当成他在战争指导艺术上的得意之笔。它启示人们,战争当然要力求优势,起码是要势均力敌,但在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更应当发挥指导者的主观灵动作用,因势利导,在敌变我变中,以智取胜、以弱胜强。
本集中还摘取并剖析了长征中的独树镇战斗、西渡嘉陵江战役、飞夺泸定桥和乌蒙山回旋战这4个典型战例。凸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独树镇遭遇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展示了红四方面军的争渡嘉陵江,横扫千军如卷席,创造了红军史上大兵团强渡江河连续进攻作战的成功先例;特写了中央红军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千古绝唱;解释了红二、红六军团,以己之能走长处,克敌之不能走短处,用拖着强敌在大山中行军,而迫使强敌不得不退出追杀,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用兵上策。
看《长征》观后感篇6
在学校看了几集电视剧《长征》,使我认识到红军长征能够成功,这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共同努力与奋斗,达到步调一致才能走向胜利。
在看《长征》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
我再次翻阅了毛泽东描写《长征》的历史诗篇,“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辉宏,雄伟壮观的诗歌,它深刻的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下,不惜千里跋涉,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适合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看《长征》,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正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的跋涉,历尽艰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
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
看《长征》观后感篇7
正烦躁地按着发酸的腿,边按边抱怨着。看着桌子上乖乖趴着的帽子,又回忆起了那天的所见所感……
在周五那天,我们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举行了一次远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让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出发当天,带上统一的白帽子,望向初三班级的窗户——他们正羡慕地望着我们,我们的心里又是一阵得意。
终于,队伍的长龙开始移动了,同学们都压抑着心中的激动,愉快地踏上旅途。
途中同学们又说又笑,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街中走着,吸引得不少人朝我们行注目礼,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许多老人们的身影,他们正用既羡慕又欣慰的目光看着我们。
本以为可以一直这么愉快地走着,没想到过马路时需要快速地跑,跟紧队伍。这大大减弱了我的忍耐力,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与同学们谈笑的兴致也没有了,只是忍耐地走着。
浩荡的队伍向武警中队移动。
在那里我看到了武警们训练,也看到了他们的宿舍,一张张被子叠得像砖块一样,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佩服,从那里走出再一次看到武警们的训练,突然在心里自嘲:“常抱怨学习累,那算什么呀!”
回来的途中,我们基本上走的是山路,脚下已经被石头磨出一个个泡,不得不偏着脚走。腿软了,走不动了,只得扶着路边的墙,愈来愈热的太阳晒得人头晕目眩,只是毫无知觉麻木地挪着脚步,因为疼,每走一步仿佛都看到了长征时每一位战士的神情,每一位战士的背影。远足开幕式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这次远足路程不及长征的八百分之一,这就坚持不了了?仅有的一丝没有被疼痛吞噬的意识告诉我,要坚持下去!
一路上,我们唱着军歌,从未断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即使再累,也要一直歌颂祖国,一只大声唱下去!
现在,我懂了那些老人的目光,他们羡慕我们年轻,他们期待我们的成长,他们欣慰,国家可以拥有如此的栋梁,他们为我们骄傲!
看《长征》观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
★ 长征路心得7篇
★ 看花灯的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