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读后感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完成一本书籍的阅读后,写读后感是自我成长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方式,通过读后感的分享,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问题学生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问题学生读后感5篇

问题学生读后感篇1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问题学生读后感篇2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平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读后感篇3

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面对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并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讨,进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打开了我兴趣的天窗。

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特别是"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和"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这两条,曾是我最迷茫的。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读下去,十一种正确思路很快读完,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 " 退三进一 " ,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 " 退三进一 "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 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 " ,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我们班有个男生雷益,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一次班会上,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 " 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 " 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论分析,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是不单纯讲故事。王老师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爱正倾注于分析之中。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问题学生读后感篇4

这几天读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对问题生的种类,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语言幽默,浅显易懂。

在“问题生教育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王老师说:据他多年的观察,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了四个倒挂。一是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二是教师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分数排队等等。第三个倒挂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第四个倒挂是老师面对问题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观这四个倒挂,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真正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时间应该反而更少。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王老师说,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问题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点: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王老师说,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

他的建议和主张是: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

当我们冷静的把问题生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甚至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生时常常都是考虑怎么办,而不是先问为什么,不去研究这种现象。所以常常是义愤填膺,用管理主义的怎么办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不对头了,因此也常常出现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处理,也不能急于去下结论。凡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加思考,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此书不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问题学生读后感篇5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近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习,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习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习,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习。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作文小王子读后感5篇

阅读后感小学生作文5篇

小学生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中学生800字读后感作文5篇

中学生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小学生作文读后感300字5篇

小学生作文读后感800字5篇

小学生作文老人与海读后感5篇

电影观后感小学生作文5篇

小学生观后感作文500字5篇

问题学生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