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来撰写读后感,大家在写读后感时,应该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旧东西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旧东西读后感篇1
在寒假,我读了《爱找东西的男孩》这本书。
故事的内容是:向佐老师来到样样垫底的四(七)班,为了让同学积极向上,让班级成为高度自治岛,让每人都有了不起的岗位。但就剩下这内向胆小的“敬个礼”时,大家就突然发现了他的优点——爱找东西,随时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宝贝。从此,“失物招领员”就落到了他身上。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个是不起眼的职务,但金敬礼却是那么负责,他每天见到了东西,就交给老师,这一天来来回回,老师却有点烦,他便给“敬个礼”一个大箱子放在门口,让他把见到了东西放进去,当我从“他跑办公室更勤快了,除了上交找到的'东西,还要经常去盘点里边有没有少掉什么‘少了一分钱!少了一分钱!谁领走了?’……。。原来是科学老师,‘哦,老师,下次借要写张纸条哦’”,我有所感悟,在生活里我们大多数用的是一元、五角等,“分”在我们生活里不常用,很不起眼,经常被我们遗落在小角落里。而现在这位“敬个礼”却把一分钱看成宝一样,我真的赞叹:他是那么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啊!
老师又给了金敬礼一个任务:办这些丢失的东西找到主人!金敬礼听了真开心!虽然有时他会找到很晚会回家,但当他找到失主后,会非常开心。金敬礼发现这些丢失的东西大都是叫“丢丢”的女孩。因为自己老是丢东西,而又被金敬礼捡到,与他成为了朋友。当金敬礼捡到了原本是丢丢的“矢车菊二十七号”时,丢丢不让别人在拍卖会上买走它。在这个小别墅身后,发生了许多关于丢丢的感人事情……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金敬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男孩,当人们嘲笑他时,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有些人,还没有办完某些事,就因为旁人说的几句话所动摇,而打了退堂鼓,不再去做,认定自己做不成。这样的心理,是不好的。
旧东西读后感篇2
今天,在这里,不谈人,只谈书。
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童鞋,经常到“一五一十部落格”鬼混,看一些评论。2010年底,一五一十部落举办了一个活动,我留下了邮箱和地址。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就在我寒假回家的当天,这本闾丘露薇的新作,以她本人的名义赠送给我,寄到了我手上。
在火车上就开始读了,卧铺,在车上就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
我并不想歌颂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使大脑中一些想法成为了理论,系统抽象了。这本书始终围绕“偏见”来写,还举了大量例证,来证明“偏见”的形成与存在,及其影响,很值得读。
谈起偏见,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十一月份,《潇湘晨报》的晨报大讲堂《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中国抗战》,主讲人章东磐讲述的一件事情:他到过松山,同一名老英雄谈中缅战场上,伤员是怎样从山谷里运走的,老英雄回答是美国人用直升机。章先生不相信,他以为老英雄的记忆错乱了,二战时期怎么可能有直升机?因为我们知道,直升机是战后才投入军队使用的。等到他在美国档案馆看到有一张1945年照片在中国战场上的拍的,里面的确有美国直升机飞到松山救伤员。
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常识是对的,然而,却很少认为自己存在着诸多“常识性偏见”。
?不分东西》有个遗憾,也就是我不力荐的原因:这本书自身是存在一种叫做“普遍价值”的偏见,也就是说,排斥“偏见”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旧东西读后感篇3
客观是我很看重的东西。不仅是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在发表个人观点的时候也尽量客观(虽然观点本身就是主观的东西,可是当观点考虑到足够多的因素,通过正常的逻辑,总会得出一个为大多数人易于接受的观点。当然,不能否定个人的经历会对观点造成偏差。)。因为我总相信,只有当去掉了情绪的表述才能最大程度上剔除讲述者的影响,让倾听者更加了解事实真相,加入自己思想。这样才有助于交流。否则一次次的对话将会在偏见中深入,然后离原本越来越远。当然,很多独立思考具有质疑精神的倾听者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因为他们会思辨会从常理出发判断事件的正常发展是否符合讲述者的叙述。而这将是一次为了还原真相的你来我往。一方面倾听者希望听到真相,一方面讲述者极力在叙述的同时引导倾听者站在自己的一方。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浪费的对话。最有效的对话是双方建立在几乎真实的事件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这将是一次愉悦的体验。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太多试图还原真相的挣扎。一方面是因为讲述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不断加入偏见,以至于倾听者很容易就发现其自相矛盾和逻辑不符之处。另一方面,很可能讲述者就是在刻意争取倾听者,所以不断用非中性词语邀请倾听者。这个时候,一般我会提高警惕。但这建立在对说话人的足够了解。或者,是讲述者习惯用一些夸大的词语,让事件显得生动活泼以吸引倾听者,或者,是因为讲述者的技巧而本身无法客观叙述。
或许会有人觉得,生活中是否就不需要这些刻板的“客观”,刻意为之显得太累。可是,很多时候,身边发生的误解和偏见往往正是这样的沟通引起的。
客观,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因为新闻强调不剥夺任何一方的发言权。涉及的因素越多,越能够向真相靠拢。
媒体的watchdog的职能我很赞成。可是,时点的选择也是产生争议。比如作者质问地震中学校”太易碎“。我觉得这是再fair不过的事。可是,是不是应该在把救灾放在第一位的时间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值得商榷了。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我认为,只有最利于好结果出现的事才应该在最正确的时点做。那个时候的当下之急应该在救人。一些不利于此目的的东西试待我们秋后算账不迟。
最后,无所谓”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只有新闻和宣传之分。挺对~
旧东西读后感篇4
领取学习材料的时候去得有些晚了,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果然,柴静的《看见》是大热门,被同仁们一扫而空。不过我没有可遗憾的,因为剩下好多本的闾丘露薇《不分东西》才是我的第一选择。
只是此情此景让我不由联想起前些时候网上的几段争议声音,觉得挺有意思的。柴静在《看见》的自序中提到,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曾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柴静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并指出是这句话把她推到今天。闾丘露薇则对此这个说法存疑:“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
闾丘露薇认为,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我不是新闻工作者,对这两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背景下,所呈现出不同职业理念和方式的孰是孰非,在专业领域上是完全完全没有发言权的。只是觉得,闾丘露薇对人气爆棚的柴静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并且引发一些讨论,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是十分需要的。以闾丘的江湖地位,她的发言肯定不是为搭柴静的“顺风车”炒作自己,而只不过是想到了,觉得有必要,也就说了。
打开《不分东西》的扉页,一看目录,我不由哑然失笑,赫然印着“第一部分 偏见的形成”。回想刚才自己的一通感想,是不是存在着偏见呢?因为从《战地玫瑰》开始,我就成了闾丘的“粉丝”,一直关注她的书和主持的凤凰卫视节目。同为上海人当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她文字和言行所体现出来勇敢、智慧、理性、独立和诚实的人格力量。有许多人也因此说闾丘不像“上海人”,以为这是对她的称赞。我觉得会这样讲的人必定是不了解上海人的,闾丘也不大会喜欢这样的赞扬,因为除了“勇敢”这点需要商榷外,其他的特质恰恰是印在大多数上海人骨子里的东西。而自己作为男性,又是学理科的,柴静略显煽情的主持风格不太对胃口,这样看来,显然已经有偏见在我心中了。
闾丘露薇在自序中这样说到: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
联系到自己的职业,我想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现几个不大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或许他喜欢插嘴;或许他不记笔记;或许他斜着眼睛不屑地看着你。有些教师可能会由于偏见对这些心目中的“坏学生”采取所谓“冷处理”的方法,只要你不惹事,我也不会理你的无为而治。
面对偏见如何尝试着消除呢?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闾丘观察到,中国政府是这样做的:越来越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国际论坛、会议、报纸、网络、出访时和各国人民聊天、打棒球等多种方式尝试着和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国家和人民展开对话,进行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时建立在彼此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对话并不是一定要说服对方,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才有可能消除偏见。
回到教师职业的话题,教师即使冒着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风险,也应该和“坏孩子们”沟通,教师也许会发现:他喜欢插嘴,是因为他举了5次手,老师都没有叫他;他不记笔记,是因为这个问题他早就掌握得很好了;他斜着眼睛不屑地看着你,只是因为视力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无论如何,沟通总是必要的,可能消除偏见,也可能会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的人生发展。
闾丘在后记中总结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无私付出、独立思考、勇气、真诚、理性、坚守底线。我想,这也是每个教师,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
旧东西读后感篇5
快乐的暑假已然逝去,但在美好的假期里,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玛丽·诺顿的代表作----《借东西的小人》,陪伴我度过了几个日日夜夜,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地板下,生活着一些靠被人们忽略的零零碎碎的东西生活的小人。他们会用邮票装饰墙,用火柴盒做柜子,用小盖碗做澡盆,用别针做门闩……食物就更不用愁了,人们掉下的面包屑,土豆渣等,够他们吃上半年的了。但是他们过得很小心,如果被人们发现,他们就得搬家。小人家的孩子阿瑞埃蒂与默默帮他们保守秘密的'大人家的小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送给他们许多东西,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但好日子不长,小人被大人们发现了,大人找来警察和狗,要除掉小人家。在男孩的帮助下,他们准备逃离庄园,去田野上生活。
这个故事简单到没有明确的情节,甚至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仅仅就是一段故事,就像在站台上突然看到过站的列车上,坐着一位清纯美丽的女孩,虽不知始末,但是带来数日的美好回忆和留恋。让人觉得清新而舒畅,与整部作品的风格融为一体。生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作品能让人远离喧嚣,体会到真正的安静和感动。
如果能在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季欣赏这部作品,即使足不出户,也仿佛能置身于小溪旁野花盛开的草地上,静静听阵阵微风袭来,看水面波纹粼粼,感受小草划过脸庞的清净。
小男孩和小人一家之间的感情是纯净真挚的,特别是小男孩那种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帮助,足以让我动容。
这本书的灵魂贯穿始终,那是通过荒诞或真实故事感动人心纯真的情感,那是让人们从此乐于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情感。
旧东西读后感篇6
相信么,这世界上有一种人,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这种有魔力的家伙就叫做——失物招领员!有一个男孩,他叫金敬礼,是一个特别爱找东西的男孩。一天,向佐老师来到了他们四(七)班,让金敬礼当上了“失物招领员”.从此,金敬礼就整天在校园里找一些同学们丢失的东西:笔帽、手套、铅笔、饭碗……同学们都说金敬礼是一个收破烂的,而金敬礼还是勤奋的找着。因为一个丢东西,一个捡东西,金敬礼和糊涂的丢丢成为了好朋友。当金敬礼捡到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别墅花园“矢车菊二十七号”时,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一个什么也能捡到的人,让许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物品。在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自己找到但没人要的东西全拿出来拍卖,而丢丢却不让卖掉“矢车菊二十七号”,在同学们不解时,丢丢的爸爸——一位盲人来到了这里,告诉了大家。原来这个“矢车菊二十七号”是丢丢的,为了给丢丢买它,使爸爸变成了盲人。丢丢不想看见它却又十分喜欢它。金敬礼决定不卖它了,把它收藏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深深打动,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金敬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小男孩,当同学们嘲笑他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像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地去做某一项事情呢?有一些人,因为被别人嘲笑,便认定自己没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我明白了:我们要像金敬礼一样,以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认真,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钱堆里的男孩读后感手斧男孩读后感
旧东西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成功的读后感6篇
★ 皮囊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