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对的分析,更是对情感的真挚表达,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非单纯的总结,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的读后感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庄子的读后感篇1
喜欢这本书,在读中感悟着庄子留给后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独到现代的见解。品读着那一个个诠释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阳光房中,享受心灵的宁静,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惬意的生活,真美。
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鹰,他从小跟着鸡群长大,小鹰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当主人真正要放飞这只鹰的时候,怎么诱惑、怎么打骂,鹰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认为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最后主人失望了,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这只小鹰带到了悬崖边,像扔一只鸡崽一样将小鹰扔下悬崖。小鹰垂直的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这只小鹰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突然飞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从悬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复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确实是这样的。教师,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开发学生潜能的责任有很多是我们应该承担起来的。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某种激发学生潜能的情境,让学生某个方面的潜能凸显出来,并引导、诱导其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其实,这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道路。
庄子的读后感篇2
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个巅峰,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谈庄子,必先说说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成就在于读懂了《易经》,其言行与思想被其后人篆记成书《老子》,是一本《易经》的读后感。老子政治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他向往结绳计事的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这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有曰“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见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为大”。
现在言归正转,说说将道学推向高潮,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说庄子,必先淡其文。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内篇便是庄子所着,于丹说其文;气势磅礴、纵横恣肆;而所表达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但何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庄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个叫“知”的去追问何为道?道又在哪里?此时,或许有人问,庄子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无为谓”,知追问,无为谓却听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无为谓,是讲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道在心中,为苦寻道,庄子一语点破。儒家讲积极出仕,必要大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汉独尊儒术,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垒。而庄子主张“无为而冶”修身、冶国、平天下,应当顺于自然,合于人心。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庄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为大”。
?秋水》篇中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庄子逍遥于濮水之上,闲垂钓。楚王派两个士大夫去请庄子,出山为相,博取名份。而庄子一口回绝:宁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疮。这就是庄子对名的态度。人心是自由的,因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及做到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结发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困惑不已,便问,你好没良心,你妻子为你所累,现已亡故。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何为?这时庄子说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对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观察人最初的开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气吗?此时,她安静而去,回归自然,不好吗?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庄子已经参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现在,是常人无法接受的,更是无法去体会庄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庄子乘物游心,独往于精神之间。他晓梦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还是自己变成蝴蝶。
后言: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一只小鸟,是困于樊笼,还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决于我们的天地之心。
庄子的读后感篇3
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的读后感篇4
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遥自在,不惧生活的窘迫,不被名与利束缚,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内心永远的宁静,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庄子的洒脱来自于他对名与利的超越。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次庄子去梁国,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当时身居宰相的高位,听到众人说庄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会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连忙派人全城搜捕庄子,可庄子却不请自来,用鹓鹐和猫头鹰的故事告诉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国人来请庄子出仕,也被庄子用自己宁愿在烂泥里快活的说辞给拒绝。试问天下能有几人能够像庄子一样对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为着家财万贯,名垂千史,在人世间苦苦挣扎,却在泥潭当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恶性循环永远看不到尽头。可庄子却是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处境下,仍是不肯向名与利低头,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名与利的'束缚才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洒脱也来自于他对生与死的超越。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气息,居住在形体之中,而死亡不过是又使形体回到了气息,是经历过一生之后的解脱和长眠。面对亲人的去世,他能放声高歌,而不是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中痛哭,这种洒脱便是来自于他对生死的看淡。生与死连接着两个世界,庄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长眠,他一生逍遥自由,既不乐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活之中也会少很多哀声吧。
庄子的洒脱还来自于他对道的理解与超越。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将道的含义尽情诠释。《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庄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过生活,而是跟着生活,从不妄为,只是独处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样乐得自在。至于他对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种逍遥不羁的人生态度,那种高深的境界,实在是众人难以到达的地步。
我们虽不是庄子,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可以学习庄子,学习他的洒脱,学习他的超越。摆脱名利与生死的束缚,踏遍红尘看透红尘,永驻内心的静谧。
庄子的读后感篇5
如果让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我还是喜欢看国学经典,原因:四个字“受益颇深”哈。看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说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那么庄子、老子的文章则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庄子》这部书影响着后来的几千年中国文化,甚至到现在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文学家,每一个思想家,受到他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庄子》这本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先提出来的,字面上的逍遥,可不是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哈,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学的话来讲的话,就是人要求要“解脱”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样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遥游应该是两个字,逍遥就是逍遥,游指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是不可能游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过的逍遥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遥呢?我迫不及待的在庄子告诉我们的话语里找寻答案。庄子告诉我们答案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告诉答案。或许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来表达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的表达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不会有误会的。庄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个逍遥游全篇都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样才能知道呢?庄子讲,人生要有”具见“。普通的讲就是见解,再普通一点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台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远见的人,那么见解都会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庄子讲,具见就是具备见地,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那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见地呢?逍遥游告诉我们要有解脱的见,逍遥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困扰,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说被物质的世界或这现实的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地就已经不够了。白校长经常说,当你不图名利时,收获的才会是成功,当你为名为利时,有可能会一无所获。所以能够具备那些高远的见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所困扰,自然就会超越生活。
?逍遥游》中让我们要明白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相互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个东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地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还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成无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超人,那么这个超人是怎么变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变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者是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者倒霉的,没有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沉潜在深水里面,动都不要动,潜伏到相当的程度,一变就会升华高飞,所以我们至少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没有被认可,输掉比赛等其实是没有潜伏到一定的程度。庄子中还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看不远,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当时的“名”家,专讲逻辑、讲论辩的。他和庄子的关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诉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大瓠瓜的种子。
结果种出来一个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没有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用它做水瓢,装的水人们拿不动,即使能拿动,也没有那么大的水缸来盛这个水。那么庄子听了惠子的故事后说,我也给你讲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个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陆北方天冷的时候,手很容易冻裂,乡下的人就晓得用一些猪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种药,冬天吃了这种药后,可以脱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几个钟头都不觉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这种药,不到冰冷的水里边泡,人还会烧死。那么这个秘方很快就被人们所知道,有一个人经过这里,听说这个秘方,要求以百金的价值来购买并得到了这个秘方。那么这个人买了这个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吴越当时两地正在海边打仗,吴国的海军涂了它的药,不怕冷,不怕生冻疮,大败越国,因此他也立了大功,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个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它,不生冻疮,不裂皮肤,而且还封侯拜将,名留万古:那么这一家人却只能用这一个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样一个东西,就看人的聪明智慧怎样去运用,因此会出现天壤之别的效果。因此一个人穷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办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聪明智慧能否善于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庄子就批评这个惠子,说你现在家里头有这么一个大瓠瓜,怎么怕没有用处呢?你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难,庄子说你把这个大瓠瓜晒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样到处可以游玩儿呀。
我借用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用佛学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异同,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用高,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应用的见地不够,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没有用的。
像庄子他本身很高明,写了一部《庄子》,结果有些人读了《庄子》之后,可以成为拿学位的论文资料、可以是指导人生的法宝,帮助人们解除困惑,那么有些人把《庄子》读了后,会不会像那个大瓠瓜,很可怜呢?
庄子的读后感篇6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收获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庄子心得》,慢慢品读,收益非浅。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给我启示最大的是于丹关于《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另外,《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第48页)。“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能与天地共往共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这样我们就能够凭借健全的内心,在自知的基础上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强调了人必须认识社会,顺应社会。一方面在生命原则上坚持大境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达和顺应变化万千,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外化而内不化”,和光同尘,获得一个游刃有余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庄子的读后感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