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导式提问的教案,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深度学习,大家在撰写教案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优文档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剥鸡蛋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剥鸡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理解、背诵老师说的话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师的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拼音帮助下,把课文读通顺
2、看插图理解课文
3、有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词在课文中勾画出来,读几遍。
(3)借助拼音读准生词,并画出不明白的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预习。
(1)按照预习的第(1)、(2)题做,教师巡视。
(2)完成(3)、(4)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试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老师的读音。
2.学生小声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重点理解“著名”的意思。
③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达芬奇是什么时候,哪国的人,干什么的?
④指导朗读,重读“著名”一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达芬奇是个著名的画家。他是怎样成为著名画家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大家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时候态度怎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2.引导理解:
①什么是不耐烦?
②为什么不耐烦?(从两方面引导:一是“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二是他以为“太简单”)
3.指导读第一、二句,(第一句重读“又让”,第二句重读“不耐烦”“天天”“太简单”,要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提问:看到他不耐烦了,老师怎样他?(默读老师说的话)老师的话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先结合插图理解“严肃”一词,然后从三方面引导理解老师的四句话。
(1)第一句:“你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理解“容易”一词,和“简单”比较)
(2)理解第二、三句。
老师为什么说达芬奇的认为错了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讨论理解:①“一千个”——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用实物鸡蛋演示,使学生知道每个鸡蛋看上去样子好像都一样,仔细观察才看出不同形状来)
②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不一样。(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角度”,弄清从不同角度看鸡蛋,形状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④指名读“老师”的前三句话。然后让学生在第一句和第二、三句之间加上“因为”再读一读。(加深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理解第四句话。
①读第四句话,理解“准确”、“熟练”。
②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就能使他“看得准确”、“画得熟练”呢?(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句来理解)
③“看得准确”和“眼力”,“画得熟练”和“绘画技巧”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两个词语的联系使学生理解到“看得准确”就是有“眼力”,“画得熟练”就能形成“技巧”,从而使学生理解“眼力”和“技巧”的意思)
④幻灯出示下面句子,让学生读一读。看得准确就是有眼力。
画得熟练就能形成技巧。
⑤再读第四句。
(4)让学生自由读老师说的话,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总让达芬奇画鸡蛋?(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上述问题。
(6)指导朗读老师的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听从”“用心”。把“听从”和“听”比较,把“一张又一张”与“一张”比较,再和“许多”相联系。
3.提问:达芬奇后来的态度与开始画鸡蛋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无论……都……”
①“无论画什么”是什么意思?
②“又快又像”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中“眼力”“技巧”来理解)
3.达芬奇为什么能画得“又快又像”?(联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懂得只有明确目的,刻苦练习,才能有好眼力,形成绘画技巧)
五、总结全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画家?
2.联系自己,谈谈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朗读全文。
六、指导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学生利用已有识字知识自学生字。
(1)照样子,写出下面字的组成部分。
例:练 纟 __始____全____角____度____易___技___准____确____
(2)按笔顺写一写。
(3)说一说上面这些字可以怎样记住它们。
(4)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照着样子在田字格里写三个。
2.指导重、难点字。
易:下边是“勿”,写时告诉学生两撇要分开,不要挨得太紧,也不要写得太长。
技:是提手旁不要写成木字旁。
巧:左边是“工字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不是横。要和“切”的
3.比一比,说说有哪些不同,再组词。
七、完成课后第2题。
八、朗读课文。
剥鸡蛋教案篇2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
剥鸡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剥蛋壳的方法,体验劳动的快乐。
2、知道鸡蛋有多种吃法,并喜欢吃鸡蛋。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熟鸡蛋若干,塑料小刀。
活动过程
1、玩蛋
每位幼儿一个熟鸡蛋。
让幼儿自由探索鸡蛋的各种玩法。(会滚动、能转动。)
提问:猜猜你玩的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
2、剥蛋
鼓励幼儿大胆敲碎蛋壳,并试着学习剥蛋壳。
教师指导需要帮助的幼儿。
3、切蛋
让幼儿尝试把剥好的鸡蛋用塑料小刀切成两半。
观察:熟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
4、煎蛋
教师制作煎鸡蛋,提醒幼儿观察怎样敲破鸡蛋壳、怎样制作鸡蛋,并特别注意安全,不能让油溅到身上和脸上。
5、尝蛋
让幼儿品尝鸡蛋,体验劳动后的快乐!
6、讨论:鸡蛋还可以怎么吃呢?(打汤、炒蛋、卤鸡蛋等)
活动延伸
帮助幼儿区分生、熟蛋。生蛋(转得慢),熟蛋(转得快)。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2.小班社会活动特色美味尝一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家乡的特色食品,初步感受家乡饮食的特色。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食品的味道。
3、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家乡的特色食品,初步感受家乡饮食的特色。
活动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食品的味道。
活动准备:
1、特色美食图片若干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美食图片,猜测食品名称。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钟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食物的图片,一起来看一看,这些都是什么?
教师:你猜它们是什么味道?
2、请幼儿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小结:这是瓦罐汤,味道很鲜美。这是米粉,看起来长长的,白白的,吃起来又香又好吃。
教师:这是什么呀!这是酿豆腐,吃起来也很香。这是凤尾鱼,是鄱阳湖里的凤尾鱼做成的食品,吃起来辣辣的。
二、幼儿认识美味食品,了解制作材料以及味道。
1、讨论瓦罐汤的材料,制作方法。
教师小结:瓦罐汤是把一些肉、香菇、豆子等等不同的东西入在把罐子里,再放调料,放些水,放在大瓦缸里煨熟,汤闻起来很香,喝起来热乎乎的,很有营养。
2、讨论米粉材料,制作方法。
教师小结:米粉里有姜、蒜、麻油、酱油、葱花、咸菜等,还有辣椒和胡椒粉,吃起来咸咸的,辣辣的。
三、结合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认识江西其他地方的特色食品。
教师: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名字,这些食品也是这样与众不同,它们只有在我们江西才有,所以我们称它们是江西的特色食品。
教师:我们江西有很多好吃的特色食品,看看书上都有哪些?你还吃过哪些江西的特色食品呢?
活动反思:
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整个活动幼儿兴趣较浓,对于个别幼儿还要多关注,多给予表现的机会。
剥鸡蛋教案篇4
目 的 要 求1、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2、乐意表述自己的想法,知道 蛋壳易碎的特点。
准 备1、故事磁带,2一些清理蛋壳。
幼儿活动 手册第20-24页。
内 容 与 指 导一、半个蛋壳像什么。教师出示蛋壳让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们!老师手里有半个蛋壳,你认为它像什么?可以把它当成什么?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蛋壳,并运用经验大胆想象。
三、出示小老鼠头饰引导幼儿听一遍故事。
师:想知道小老鼠皮皮把半个蛋壳当成了什么了吗?我们 请皮皮来告诉大家!
四、教师教师讲一遍故事并和幼儿一起讨论半个蛋壳最后的结果。
(1)教师生动的讲一遍故事。
师:皮皮把蛋壳当成了什么?
如果你是皮皮把半个蛋壳当成了什么?(在幼儿讲述蛋壳像什么的 时候 ,教师应倾听幼儿的回答,并做出恰当的 回应)五、教师请幼儿阅读幼儿幼儿活动手册第20-24页。
师:蛋壳最后怎么了?为什么会碎?(蛋壳易碎的特点巧秒的隐含爱 故事情节里,教师可在讨论时候引导幼儿清楚的.感受到这一点。
六、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蛋。(轻轻的、小心的拿放,不乱扔等)七、活动结束,教师总结。
剥鸡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了基本形状并能说出。
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音乐的伴奏下,幼儿自由地在各地拣蛋,把拣来的蛋放在一个地方,幼儿回到位置上去看看、摸摸、找找你拣的是什么蛋?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小朋友们你们的蛋长什么样子?让幼儿用现有的经验说一说,“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这时可以引导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3、比较两种蛋的不同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种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接着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出示蛋宝宝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听。”让幼儿说说并猜一猜蛋宝宝们为什么会哭?猜猜,然后揭示出“原来蛋宝宝要找妈妈”。
4、游戏:找妈妈
老师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过程中老师给与提示: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请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引导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都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教师总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鸡蛋是小一点的,蛋壳有点红红的,鸭蛋是大一些的,蛋壳是白白的。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像老师一样。教给幼儿剥鸡蛋的方法,剥完后,看看发现是什么颜色?再咬开,又发现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哦,哪位小朋友知道白色的是什么?里面黄色的又是什么呢?”引导幼儿接触蛋黄和蛋白两个名词。吃完让幼儿交流分享品尝鸡蛋和鸭蛋的感受。
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学会了给鸡蛋宝宝和鸭蛋宝宝找妈妈,那回家后就请小朋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鸡蛋和鸭蛋有什么不同吧。
活动评价与反思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过程,学会分析思考,自主积累经验。活动由浅入深,幼儿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幼儿,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再探索的欲望。对于一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幼儿,也鼓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这跟幼儿平常的生活中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课中知识的培养,在平时也要多讲,多让他们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任何本领。
剥鸡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在制作美味鸡蛋的过程中,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活动准备:生熟鸡蛋若干,煎蛋器,奶锅,小碗若干,小勺若干,盘子若干,小刷子,油壶,盐
经验准备:会打鸡蛋
活动重点:了解鸡蛋生熟的变化
活动难点: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区分生熟鸡蛋,并能够进行猜想和验证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玩一玩电子互动墙,熟悉鸡蛋制作的美食。
任务:用生鸡蛋制作美食
(二)基本过程师:小朋友面前的盒子中有鸡蛋,有生的也有熟的,请小朋友在不弄破的情况下把生的挑出来,将自己的方法画在表格上,一会验证自己挑出来的鸡蛋(生的放在打碎了放在带走生鸡蛋标志的盒中,熟的剥开一个小口放在另外的盒中)
方法师:①刚才谁的方法成功区分生熟鸡蛋了?(幼儿举手)②请你说一说你的方法(a.手电筒照 熟→深颜色,生→透光 b.称重 生→轻 c.摇晃,生→晃 d.转 生→慢)③请你把你的方法画在黑板上的纸上④请小朋友用纸上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挑出一个生鸡蛋,打进自己的小碗
师:为什么不能看颜色区分?
师:因为生鸡蛋的颜色有深有浅老师挑一个鸡蛋(多种方法)师:我们用鸡蛋可以做什么常见的美食(鸡蛋羹,荷包蛋)教师指导做荷包蛋和鸡蛋羹师:做荷包蛋有什么现象 幼:
师:鸡蛋有什么变化(液体到固体)
师:要和小朋友互相分享美食,回家可以给爸爸妈妈做早餐活动分析:活动让小朋友探究区别鸡蛋生熟的方法,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教案:)小朋友每天都会吃到,从幼儿自身来说,对鸡蛋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探究过程中,幼儿有听觉,视觉的体验,使幼儿有更深的印象,这次的活动,教师很好的将活动和生活联系,对鸡蛋的基本认识从生活中来,最后用鸡蛋做了美食,又回到生活中去,做美食对幼儿是一种满足,生鸡蛋打出来,做成美食,更能加深幼儿对此次活动的印象和体验,教师让两组小朋友进行分享,这也是一种社会性。
我的收获:我觉得科学活动要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加深幼儿印象,这次的活动中,天平称重的结果不是很明显,幼儿也提了出来,老师也让幼儿画在纸上,老师给予了支持,科学活动并不是让幼儿局限一个理论,让幼儿多探究,应该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见解,发散幼儿的思维,也应该乌云幼儿有失误或是误差。
剥鸡蛋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添画的方法大胆地为蛋宝宝进行装饰。
2、在情景式的游戏活动中发展综合能力。
3、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鸡妈妈头饰一个。
2、大蛋五各,贴在展示板上,放于教室四周。
3、水彩笔。
活动过程:
扮演角色,在音乐游戏中参与活动,产生兴趣。
1、跟着"鸡妈妈"随音乐入室。
2、跟着"鸡妈妈"找个地方坐下来。
通过与彩条宝宝做游戏掌握剪的技能。
3、创设情景游戏,激发幼儿的想象。
"今天妈妈真高兴,妈妈的衣服不漂亮,我要打扮一下。"教师出示彩条做衣服打扮自己。
"妈妈的穿的是什么?妈妈的裙子是什么做的呀"(彩条宝宝)"小朋友好!"(彩条宝宝好)"这些彩条还会跳舞呢,听!它们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一学呢?""他们跳舞啦!跳啊跳,跳到头上,象什么?"(猪耳朵、头发……)"跳啊跳,跳到下巴上,象什么?"(胡子……)"跳啊跳,跳到腰上,象什么?"(衣服、腰····)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太阳是比较熟悉的了,在我出示太阳公公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一眼就认出来,但是由于对太阳公公的表情特征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有部分幼儿没有说出太阳公公不开心的心情,在我提出太阳公公因为没有好看的`衣服而不开心的时候,部分孩子没有很好地倾听和理解,因此并没有向着预设的方向为太阳公公设计新衣服方面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有直接提出为太阳公公设计新的衣服让他开心,引出了本节所学内容。在出示示范画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还是很大的,他们能够观察出太阳发生的不同变化。请孩子们为太阳公公设计新衣服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能够大胆作画,发挥想象力,画出和平时不一样的太阳,目标基本完成,在展示环节,由于部分幼儿没有完成作品,因此没有去好好欣赏本班幼儿完成的作品,导致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没有按要求去点评。总的来说,本节课的目标基本完成,但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大部分还只是在模仿,绘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剥鸡蛋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3、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剥鸡蛋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