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认真撰写教案,以下是优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剥香蕉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剥香蕉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根香蕉。
三、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2、教师出示香蕉,幼儿学说:“香蕉像......”
(1)教师提出让香蕉来变戏法。
提问:“香蕉像什么?”引导幼儿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2)依次将香蕉横放、竖放、倒放,根据不同摆放位置让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说“香蕉像......”。
(4)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学一学。
3、游戏:打香蕉电话(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之间用香蕉打电话)。
4、拨开香蕉引导幼儿继续想象这时香蕉像什么?
5、师生共同品尝香蕉同时发挥想象。
师:“现在香蕉像什么?”
“刚才香蕉怎么样,现在怎么了?”
师:“我们把香蕉变没有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香蕉变戏法》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是愉悦的,主动的。他们仔细的观察着,积极的交流着,快乐的品尝着,“快乐”的原则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幼儿语言发展方面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引导幼儿说一句完整话或者将幼儿说的话编成一首优美的儿歌,这样才会帮助幼儿更完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结束部分分享时要引导幼儿边感知边交流。
在体验整体——部分——变小——没有的渐变过程时教师应再多加引导;第三点就是没有关注到个体,应多鼓励说的少的幼儿。相信这节课经过修改、提炼后一定会更成功。
剥香蕉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乖、扔、鼠”的正确发音。
2、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小猪、小老鼠吃香蕉的图片各一张;实物香蕉一个;纸篓。
活动过程:
一、进行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吃水果”游戏:请你跟我吃××!
2、刚才我们把香蕉吃完了,香蕉皮扔在哪里呢?
3、出示香蕉,小猪和小老鼠刚才也吃了香蕉,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样吃香蕉的。
二、学习儿歌。
1、(出示图一)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
2、小猪把香蕉皮扔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认识垃圾筒标记) 我们把小猪吃香蕉的样子编成了一首儿歌。幼儿学念儿歌,老师注意帮助幼儿正音(乖、扔)。
3、(出示图二)小老鼠和乖小猪吃香蕉的方法一样吗?它做得对吗?为什么?(幼儿泛讲) 教师小结:对,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很不安全,也不卫生。
4、我们再编一段小老鼠吃香蕉的儿歌,鼓励发准“鼠”的音。
小结:我们要学乖小猪,在公共场所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三、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除了香蕉皮可以扔在垃圾筒里,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扔进垃圾筒里?(幼儿泛讲)
《吃香蕉》课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孩子的各种感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学习仿编儿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在活动中,我注重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强化孩子的感知,如“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扔进箱”等等,孩子能在较大的想象空间根据自己的愿意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在仿编儿歌中,我通过小猪和小老鼠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对比,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同时,孩子又通过欣赏和学习儿歌,初步学习了仿编儿歌的方法。但在仿编儿歌的过程中,由于孩子还没有很好感受小猪吃香蕉这首儿歌的韵律,还难以掌握好儿歌的节奏。尽管如此,孩子在老师亲切的引导下,参与的积极性和师生互动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剥香蕉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言并表演、
2、学说故事中的短句,模仿短句进行创编。
3、感受小动物的美好心灵,初步懂得与别人分享并表达感谢。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难点:
模仿故事中的短句进行创编,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言并表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故事中出现的动物,了解常见动物的叫声,有过表演的经历;教师熟悉故事内容。
物质准备:ppt课件、香蕉、糖果、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事香蕉,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你们喜欢吃香蕉吗?香蕉是什么味道的呀?
2、师:看看这香蕉像什么呀?(月亮、小船、小桥、跷跷板……)
二、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
1、师:有一天,天气很好,小鸡出来玩,在草地上捡到一个大香蕉,它会怎么样那?我们来听听小鸡是怎么说的(课件中传出小鸡的声音:叽叽叽,好香啊,好甜啊,我请小鸭一起吃)小鸡要请谁和它一起吃香蕉呀?它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幼儿集体复述小鸡的话。
2、师:于是,小鸡就去找小鸭。小鸡走过草地,爬过山坡,到了小河边,小鸭住在河对岸,小鸡过不了河,这可怎么办呐?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它想个好办法,怎么样过河那?(个别提问)
3、师:我们来看看小鸡是怎么过河的那!小鸡把香蕉放在水里,成了一只香蕉船,小鸡坐着香蕉船,稳稳地过了河,走上岸,小鸡抱起香蕉船,送给小鸭一起吃。小鸡请小鸭吃香蕉,小鸭心里觉得怎样?(高兴)高兴了会怎样叫?它会对小鸡说什么那?我们来听听小鸭是怎么说的(课件中传出小鸭的声音:嘎嘎嘎,小鸡小鸡你真好!)谁会说这句话?(个别提问)
三、幼儿模仿短句进行创编并表演
1、师:小鸡捡到了一只大香蕉,会请小鸭一起吃,那它还会请哪些小动物一起吃那?个别提问,请有答案的幼儿模仿自己想到的动物的叫声,并学说短句。
2、部分幼儿戴头饰表演
四、活动结束,集体分享糖果
1、师:小朋友们要是有好吃的想请谁一起吃啊?为什么?(个别提问)
2、师: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老师带来了一袋糖果想请小朋友一起吃,我请你们吃糖果你们应该说什么啊?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短句,说“老师老师你真好!)
3、请部分幼儿拿糖果分给自己的好朋友,集体品尝糖果
活动总结
我通过播放动画并配合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等方式提高幼儿听故事的兴趣,本节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
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例如:提问“看看这香蕉像什么呀?”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想象,畅所欲言,给出合理的答案。活动中能以幼儿为主体,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例如:在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时,有些幼儿善于思考,想法颇多,我会请这样的幼儿先回答,以此来带动其他幼儿思考,然后再请不善于思考和发言的'幼儿尝试回答。在模仿创编表演阶段,有的幼儿表现能力强,我也会请他先单独给小朋友做示范,对于表现能力弱的幼儿会请他在小组中同小朋友共同表演,使其参与到活动当中,达到锻炼和提高相关能力的目的。总之本次活动目标落实情况良好。
但是活动还有很多不足,如:教师的语言欠精炼,机智不足够灵活。由于前期对幼儿课堂常规培养欠完善,使得部分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太过随意,课堂纪律稍显混乱,在今后应加强课堂常规的培养,规范幼儿的课堂纪律。教具——头饰的数量没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产生了争抢现象,对此偶发事件,我向幼儿解释“每个小朋友都会有机会表演,大家轮流来,等他们表演完就轮到你了!”幼儿的情绪虽有所缓解但效果不佳,因此教具在数量的准备上应尽可能地满足每名幼儿的需求,保证人手一个。
剥香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图片。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
生:香蕉。
师:谁能说出图意?
生:两只小猴子来智慧老人家里做客,智慧老人要把12根香蕉分给两只小猴子。
二、问题探究
师:通过看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几根香蕉?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问题)
师:我们可以用12根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看谁分得最快。
学生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演示自己分的过程。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教师讲解把平均分转化成除法算式。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教师板书:÷)
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列式?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香蕉。算式是“12÷2=6(根)。(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算式。教师指着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2除以2等于6。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2÷3=4(根)。(教师板书)
师:在12÷3=4这个算式中,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是除号。(板书)
师:(指算式)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三、体验感悟
师:刚才分香蕉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分法,同学们掌握了把平均分转化为除法计算的方法。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想出又快又好的办法解决。
教师出示题目:18根小棒可以怎样平均分,每份是几根?把分的过程用除法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分,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18÷2=9(根)。18÷2=9表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生:18÷3=6,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生:18÷6=3,……
生:18÷9=2……
教师肯定、鼓励分法多样化。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完成第38页练一练。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练习设计:第38页的练一练,第4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剥香蕉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找种子的活动,初步体验水果种子的不同特点。
2、激发幼儿乐于提问,培养探索植物生长奥秘的爱好和态度。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水果若干、果盆、果蓝若干、《十万个为什么》cd-rom
重点:
观察香蕉有没有种子
难点:
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生长奥秘的爱好和态度。
活动过程:
1、导入:介绍自己过度到介绍果宝宝,引出香蕉
2、收集经验交流:香蕉到底有没有籽?(倾听幼儿收集信息的途径、幼儿表达的方式以及信息的准确性)
3、实践活动:吃水果,找“宝宝”(种子)
4、解决问题:观看《十万个为什么》cd-rom--香蕉的果实有没有籽?
活动结束:
带着新问题--你还吃到过哪些水果也没有籽的?他们是怎么种出来的?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剥香蕉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制作香蕉棒棒糖的快乐。
2、尝试香蕉的不同吃法,并愿意分享。
3、根据香蕉外形特征进行想象,并用较完整语言表达想象结果。
活动准备:
香蕉,刀叉,芝麻,面包屑,椰蓉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较为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并制作出香蕉棒棒糖。
难点:准确说出制作的香蕉棒棒糖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
1、教师出示神秘盒子,提问:“里面有一个好吃的水果,请你猜一猜是什么?”
幼儿回答,教师总结香蕉特点。
2、将香蕉变换三次不同的摆放方式,请幼儿分别说出像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弯弯的香蕉像xx”
二、教师示范香蕉棒棒糖的制作过程
1、剥去香蕉皮
“香蕉和小朋友都玩热了,现在把衣服脱掉凉快凉快。请大家一起数一数香蕉皮分成了几瓣?”教师剥皮,幼儿和教师一起进行五以内的点数。
2、出示刀叉,将香蕉进行切段,教师操作,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尝试十以内的点数。
3、拿起香蕉片请幼儿观察形状,并提问:“香蕉片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制作香蕉棒棒糖,并强调叉子从香蕉片的侧面插进去。
4、戏法变出蘸料:面包屑,椰蓉,黑芝麻。请幼儿观察并提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吗?”请幼儿品尝,说一说。
5、将香蕉片的两面蘸上喜欢的蘸料。强调两面都要亲一亲。
6、教师品尝,吸引幼儿兴趣,制作第二个香蕉棒棒糖请他人一起分享。
三、幼儿自己体验制作棒棒糖
1、教师强调制作要点:切香蕉片的时候不能太薄,叉子要从侧面叉进去,香蕉片的两面都要亲一亲调料,自己吃过以后要和他人一起分享。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辅导。
3、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和他人一起分享。
剥香蕉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
二、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三、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5、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6、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6÷20÷518÷4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你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应用
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根)
被除除商
除号数
数
读作:12除以2等于6
剥香蕉教案篇8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玩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在幼儿入园时不难发现他们总免不了带些吃吃玩玩的东西,既然幼儿对吃玩感兴趣,我们何不借题发挥,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这样既体现了“生活即,走进幼儿生活”的,又能让幼儿从中获取一些感性经验,还发展功儿的各方面能力。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源自我班的辰然小朋友带的一个大香蕉,香蕉独特的外形特征启发了我,何不运用香蕉的“卧”、“躺”、“立”等不同状态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并采用“香蕉会变戏法”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想象,让幼儿从小养成爱思考、肯动脑筋的好习惯。这节活动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培养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发展了思维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引导 了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表现。
3、培养了对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大香蕉若干。
2、方纸盒1个;毛巾若干;录音机。
3、场地:铺设地毯,师幼围坐一起。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因为小小班幼儿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不超过10分钟,所以教师应开门见山地直导入课题。而下面则是以“吃”为兴趣引线,让幼儿不知不觉进入活动。
教师出示 作神秘状,让幼儿猜: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样子是长长的,皮是黄黄的,用手扒去皮才能吃的是什么?
幼儿一听到是好吃的,便认真起来,有几个幼儿猜到说:“是香蕉”。(让幼儿回忆了感性经验)
二、拿出香蕉,启发想象,鼓励用动作展现。
教师说:“香蕉会变戏法,你们信不信?”(用疑问、用游戏的口吻再次打开幼儿兴趣的闸门。)
1、师面带微笑,轻轻地把香蕉呈现 。(弯腰状)
启发:香蕉开始变戏法了,这样看,像什么?
幼儿:像小桥、像月亮。(师竖起大拇指夸赞)
2、师面带神奇色,轻轻把香蕉呈现 。(躺状)
启发:香蕉又变戏法了,这样看,又像什么?
剥香蕉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小鸭的教案8篇
★ 中班识字教案8篇
★ 《梅花》教案8篇
★ 姓氏的教案8篇
★ 校车教案模板8篇
★ 蚊子的教案8篇
★ 大班萝卜教案8篇
★ 小鸡体育教案8篇
★ 爱心车教案8篇
★ 中班南瓜教案8篇